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

眷村菜豈止是包子、饅頭與麵條

很多人對眷村的印象,大多是老舊的瓦房,狹窄的街道與巷弄,年紀更長一點的人可能還體驗過家中沒有廁所,大家邊排隊邊等待洗澡的模樣,不過我小時候眷村已經現代化一點了,至少每戶家中有廁所有廚房,像我們家在一排的邊間,還可以用竹籬笆圍起一個小花園呢!

小時候由於政府有窮兵政策,當士官長的父親薪水當然是不夠用的,所以當時政府對軍人每月就有配給米、麵與沙拉油,數量依每戶的人口計算,12歲以下算「小口」,12歲以上叫「大口」,配給的米是老米,就是那種微黃、很容易有米蟲的米,煮出來是「粒粒皆清楚」,不小心打翻時還真的是散落一地。不過我們家是山東人,基本上不太吃米,所以老媽都會拿米跟其他人換麵粉回來,家裡從不缺饅頭、包子、水餃,心血來潮時煎個蔥油餅,蔥油餅在冰箱放硬了,煮個牛雜湯把餅燴進去吃,這就是眷村家常菜,那可是好吃得不得了。

除此之外,由於眷村是各省的大熔爐,因此許多現在大餐館才吃的到的菜色,在眷村中可能簡化成家常菜,像是現在江浙館才吃的到的煨麵,小時候鄰居家就常做,我們家裡過年必做的捆蹄與虎頭雞,不要說外面餐館吃不到這等好味道,在往後我還會教大家怎麼做,讓大家瞧瞧眷村對過年有多麼重視,過的有多麼精彩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